書名:布朗修哪裡去了-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
作者:邱瑞鑾
出版社:漫遊者
邱瑞鑾在2005-2006年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的經驗及心得筆記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353874
~~~~~~~
人家在圖書館的生活都有辦法寫出個什麼東西
還出書了咧!
果然哪!
果然跟巴黎大少一起去讀書,根本不是讀書.......
只是藉讀書這個幌子,混日子
因此才寫不出個什麼鬼日記,
玩樂日記混混日記還差不多吧!
甚至什麼日記都沒留下.........
~~~~
作者邱瑞鑾所去的法國國家圖書館BNF
正確來說應該叫做
(讓我繞一下法文,請見諒.....)
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(BnF) le site François-Mitterrand
意思就是法國國家圖書館密特朗分館
就像我們的國家圖書館有很多分館ㄧ樣,
作者常去的就是那個奢華到令人生畏的高聳知識巨塔般,
像四本書打開的巨大建築。
他們的分館分散巴黎各處,詳細資料BNF的官方網站都有。
http://www.bnf.fr/
~~~~
說到此圖書館奢華的程度,巴黎大少就有意見了,
他說:有多奢華呢?就是建完之後適用度很低,
於是要再花同樣的經費加強相關設施,才能好好藏書,才能讓人使用。
尤其是,永遠都維修不完的入口的木頭階梯。
圖書館才剛完工,就開始維修,
原因就是很危險,不適合人行走。
即使你看他們在木頭中間加了橡膠條,也沒有多大的止滑作用......。
~~~~
我很喜歡她這一篇日記:
2005年4月13日 晴天
搭地鐵下了車,跟著一群人就這樣腳步齊一地來到圖書館。圖書館東西方兩側入口的平臺上星星點點的男生女生,一個隨著一個不疾不緩地走下電扶梯,像某種儀式一樣,一個一個走進圖書館。
我站得遠遠的看,我確實知道,到我要離開這個圖書館遠遠的那一天,我會很感傷。
~~~~~
我也知道,我會很感傷....................
~~~~
下列網路參考資料//參考摘要:
參考ZEN部落閣:
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news/zen/3/1280676095/20070305153108/
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日記(上)
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book/2005-05/04/content_2914302.htm
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日記[下]
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book/2005-05/16/content_2962243.htm
博客來書評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activity/0610_choosebook/indexn.htm
身為愛書人的你,不可錯過的一本書!
推薦/博客來編輯 柚子
第 一次看到書名《布朗修哪裡去了?》,我其實更想問的是, 「布朗修是誰?」「莫里斯.布朗修,小說家與文評家,1907年出生。一生完全奉獻給文學,以及屬於他的沈默。」這是他所有作品上所記載的作者資料。再 來,為什麼作者要問布朗修去了哪裡?原來,《布朗修哪裡去了?》是作者邱瑞鑾在2005-2006年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的經驗及心得筆記。
你知道嗎?法國國家圖書館(http://www.bnf.fr/)可是一個規劃完整、工作流程嚴謹的圖書館。上層的一般圖書館,就像台灣許多的圖書館一樣,會有準備各種考試的學生成群結伴去「唸書」,有沒有真的唸進去就是另外一回事兒。下層的研究圖書館,大部份的讀者都是專業人士,總是安靜地照自己的進 度讀書。在那裡,圖書館不僅是讀書的場所,更是珍藏書的地方--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書的歷史,還可以上溯到16世紀呢!借到19世紀原版珍本書不能拿回座位上讀,請在圖書館員視線所及的地方閱讀;影印室裡不像台灣買個影印卡就可以自己印,在那裡,還有專人幫忙影印,怕有人翻書粗暴,不小心損毀了書--甚 至,連裝訂已經稍微開裂的書也不能印呢。
一黃二棕三黑四靛五橘六七藍八紅九綠零紫
如果沒記錯的話,這是小時候我在台北市立圖書館幫忙時,我用自己的口訣記下的分類顏色標籤。當年在圖書館裡能幫的忙,也就是借還書或將書歸類上架。做過什麼我自己都不記得了,但有印象的,是在那裡遇見了「丁丁」,以及眾多現在不復記憶但的的確確豐富了我童年的青少年小說。也許就是因為當年的機緣,所以現在 我才會坐在電腦前,和你分享這本書。
說了這麼多,還是沒說,布朗修到底哪裡去了?其實是作者有一陣子要讀布朗修的作品時,發現架上的布朗修作品都通通被搬完了,有時會剩下一兩本,有時則是一本不剩。等到一個多月後,布朗修大致回來時作者很可愛地說,「現在換成是我每天去他書架挖一個洞,就是說把一堆書都搬到我桌上。」就是用這種亦莊亦諧,甚 至有點「懸疑」的口吻,邱瑞鑾記下她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一年多的所見所聞。有時是閱讀心得,有時則是圖書館觀察,更夾雜了「布朗修懸案」、錢包遺失等心情記錄。
看她的閱讀心得,我想,每個喜歡書的人,都會在不同的段落發出會心的一笑。我最喜歡的段落是,2005/3/18,她寫坐在她右前方的日本女孩一早來,桌 上就整齊地擺了一堆書,但她整天下來只看了她手邊那本。她說,「這情況好像每個人都會有,而理由呢可能千百種,也許每一種都有那麼一點:一,對知識的貪婪。二,對擁有的貪婪。三,怕來回找書麻煩。四,擔心書被別人拿去的不安全感。五,常常高估自己的閱讀量。......」對照起自己的買書經驗,我得說, 這些正是我買書的原因,以致於我的房間現在書籍已經堆積如山,即使努力地看,還是有沒法看完的書,唉。
不過即便如此,我還是想說,如果你也熱愛閱讀,這本可是身為愛書人的你,不可錯過的一本書!
~~~~~~
轉貼自文匯讀書周報
2005年5月4日
~~~~~~~~
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日記(上)
文/邱瑞鑾
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支援興建的法國國家圖書館新館,自1996年開館以來,這座貌似四本打開的書的建築物便吸引了無數讀者沉浸於書香。圖書館分兩層,上層開放給一般高中以上程度的讀者,下層的圖書館專供博士生以上的研究人員使用。
下層的圖書館依學科分為多間閱覽廳,我在文學閱覽廳裏讀書多時,每天看著許多熟悉的臉孔進進出出,常常想著像這樣的專業讀者生活裏,是不是隱藏了什么奧秘,為什么大家在這裏樂而忘返?這奧秘藏在書中,藏在圖書館裏,還是藏在每個人的心裏?
2005年2月22日
細小的雪、細小的雨齊飛
去書架上取書,無意中看到一本談羅蘭·巴特“閱讀”的書,便拿來看了。書的最後一段是這么寫的:
1979年,羅蘭·巴特過世前幾個月,在花兒咖啡館讀著巴斯卡的《思想錄》。他 “看著書,時時抬頭,於其中不無所得”。巴斯卡在《紛雜》中寫道:“神學是一種科學,但這其中同時還含有多少種科學啊!一個人是個承托,但若是把他細分, 那會是頭、是心、是胃、是所有的血管,每根血管、每個部分的血管、是血、是血的脾性?一座城市,一處鄉下,從遠處看,就是一座城市、一處鄉下,但靠近一點 看,是屋子、樹木、屋瓦、樹葉、草地、螞蟻、螞蟻的腳,永無窮盡。所有這些盡囊括在‘鄉下’之名中。”想必,羅蘭·巴特也讀到了這一段,也許在他思考閱讀 是永無止境之物時,他也會這般沉思:“閱讀始於何處?止於何方?我們能夠賦予這文字產物一種結構嗎?要回答這個問題,再多的學養一點也不嫌多:閱讀是由多 種條件決定的一個現象,其中包含了多層次的不同描述。閱讀,永遠不會有止息。什么也不能止息閱讀──就算一本書到了尾也不能。”
這句話真該放在圖書館出入口,但不知會鼓勵讀者,或是嚇跑讀者?
2005年2月24日
雪溶了,終於有些太陽,雖然是氣溫零度的冷太陽
圖書館是個很幸福的地方。首先它的室溫一年四季總是大約控制在二十度,一進入這樣的空間,便被這樣靜止不動的空氣平息了煩躁。在這樣的空間裏,仿佛一切整整齊齊的像平行線,很安穩妥當,少了一大項干擾的因數。
除了書的因素外,安穩、不變,是很多人在這座研究型的圖書館裏能安心讀書的原因。
圖書館也是個有趣的空間:如果對面座位那個人早上和你先後來到,一早還是陌生人, 到晚上六七點,他如果還坐在你對面讀書,越晚會越覺得和他親近,有時抬起頭來會想,喂,該回家了,早點回去休息,明天再來;有時,他會像是敵手,你努力忍 著,心裏多少有意無意想和他比比誰先撐不住誰先認輸走。儘管你們從頭到尾沒有說過一句話,也沒有交換過半個眼神。
2005年2月25日
太陽比昨天多些,溫度倒沒多多少
圖書館裏會有的聲響──
電腦運作聲:包括插上插頭的聲音、散熱器的聲音(喔,老舊的電腦,我怕你)、打字的聲音(我的電腦在按空格鍵時,特別會有一種已經鬆動了的聲響)、開機關機的音樂聲(如果有人忘了靜音),其中以散熱器的聲音最擾人。
和讀書相關的聲音:翻書聲、把一摞書重重放在書桌上的聲音(其中以老教授最常這么 做,這很讓人討厭,因為整排書桌都會跟著震動)、用筆寫字聲(如果他寫得很用力,但用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),還有人有壞習慣,寫兩行字便丟下筆、寫兩行字 便丟下筆,不時如此,筆和桌面不斷的有輕微的碰撞聲(我都會偷偷瞪他,但想想畢竟用筆寫字越來越珍貴,就由他吧)。還有一次,一位年輕女生讀書有所解,忘 情地拍了一下桌子,發出一聲驚呼,立刻覺得失態,向隔壁的輕聲道歉,但隔壁的顯然明白她的心情,很會意的報以微笑。這是圖書館最美妙的時刻。
人自己發出的聲音:腳步聲(有高跟鞋、球鞋、皮鞋,聲音不盡相同。高跟鞋的聲 音蠻討厭的,因為踩在木板上感覺得到尖刺狀的鞋跟)、拉開椅子的聲音(有小心翼翼拉開的,有粗魯磨擦地面的聲音)、腳不小心踢到底下桌板的聲音、開燈的聲 音、手肘撞到桌面的聲音(有不小心的,有出於粗魯的)、交談的聲音(如果談得很久,也讓人煩,因為聽不清交談的內容,只是一片吱吱喳喳,越是壓低聲音,越 是令人討厭)、咳嗽聲、吸鼻子聲、擤鼻涕聲、打噴嚏聲、清清喉嚨的聲音——放屁聲到現在還沒聽過,但聞過屁臭——另外還有脫衣聲(鈕扣的、拉鏈的,有時會 有拉鏈撞到椅背的聲音),偶爾還會聽到隔壁的(不好意思,更常是我自己)肚子咕嚕叫的聲音(讀書耗體力嘛)。別忘了,還有手機的聲音(健忘的人忘了關機, 會有大聲的音樂;刻意開著手機的,用震動器,但坐在隔壁也可以感覺得到震動聲,然後這人會迅速掏出手機,迅速離座,然後迫不及待地在走道上就輕輕對著手機 說:嗨!)手機鈴聲有千百種,我還聽過一種狗叫聲。這在圖書館是“奇事”,大家先是愣了一下,不明白哪兒來的狗,然後見一個女孩匆匆拿著手機離座,“牽狗 出去”,一圖書館的人忽然一起爆笑。真搞笑!
但這裏沒有風聲、沒有鳥叫,我滿希望有鳥叫聲;風聲倒不必,因為有風聲表示有風,會吹散了書頁,吹散了頭髮,不能專心讀書,鳥叫教人覺得寧靜,鳥叫得越動聽,讀書的心情會更滿足得教人覺得幸福。
說到聲音,從聲音裏可以分辨年齡:
在圖書館裏,會發現老人發出的聲音和年輕人不同,就算只是翻書的聲音,年紀大的人發出比較遲緩的聲音,磨蹭很久,年輕人發出的聲音通常俐落一些,有時是粗暴一些。
圖書館裏讀書的人有多專注?若有人發出短暫聲響,只要不是過度驚嚇人,通常沒有人會抬頭去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。想也知道,或是因為失手掉了書,或是有人粗魯地拖出椅子,沒有到值得中斷閱讀去察看個究竟的程度。
2005年3月1日
夜裏氣溫還是零下,沒下雪,白天有冷太陽
早上,圖書館員帶著兩個西裝筆挺的男士走過閱覽室,大家都下意識地抬起頭來看。我匆匆瞄到一眼,感覺其中一個好像是菲利普·索勒斯(Philippe·Sollers),一個在80年代比在現在重要的作家。
一個作家就這樣無聲從讀者身邊走過。他的書也安安靜靜的在不遠的書架上。
想起以前看過的一本塞爾維亞年輕作家哥蘭·佩多維克 (Goran·Petrovic)寫的小說《三十九個抽屜》,小說裏吸引人的角色不是作者,而是讀者。故事情節就不說了,讓我忘不了的是那個在書裏有特殊 遭遇的主角,他看著看著一本書,漸漸感覺到自己不是獨自一個人,在以前一層層時光中看過這本書的讀者仿佛都出現在他眼前:一個作風古怪的老太太、一個身負 秘密任務的老探員、一個全身散發著誘人香味的女子……
我對面右前方坐著一位教授,不知道他看的書裏曾經有過哪樣的讀者?他桌上兩本書錯落相疊,上面那一本是書背朝上,看不到書名。他正在讀的那一本,就更看不到書名了。可惜,沒辦法知道他在研究哪個作家。
有時不免懷疑,是不是大家都多少有意擋住他正在讀的書的書名,仿佛那是某種秘密,不小心便會泄漏隱藏的自我。
這幾天從書庫借一本談薩德的年代的書,每次拿給我的都是同一個男生。不知道他拿書給人,會不會留意對方借的是什么書。
2005年3月3日
一邊下小雪,雪一邊融,滿地泥濘
滿地泥濘就很麻煩,法國國家圖書館是出了名的“滑倒勝地”。雖然有幾道防滑小石 條,但絕大部分還是光滑的木條,以及不時出現的鐵板、鐵條,覆蓋了足足四個足球場大的入口平臺,而且完全沒有扶手之處,到了下雨天、下雪天,一個不小心便 會摔跤。我便摔過一次。人摔了不打緊,擔心的是電腦。所幸今天是躡手躡腳的安全抵達。
圖書館進門前的那條斜坡道積了雪,被踩成了冰,今天成了滑梯,也就禁止通行了。進進出出都要走清理出來的另一條斜坡道。
風雪中來讀書的人還是不少。下午,有一小片時光,這一百多人的閱覽廳裏寂寂無聲,人人低著頭,閱讀、尋思。
今天借書庫裏和薩德的主題相關的書,預約書時沒留意版本,借到的是十九世紀末原版的珍本書。書套著牛皮紙套,裏頭書頁泛黃。
這樣的書,我不能拿回我的位置讀,圖書館員給了我另一個靠近書庫管理中心的位置,主要是他們方便就近照看,另一方面換了位置,讀者也換了更慎重的心情。我也頓時沉重起來,連翻書都不敢大喘氣,一百多年的書在我手上呢。
薩德的書早已不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不准對外開放的秘密館藏裏,也就是不在所謂的“地 獄”裏。薩德的小說被收入伽裏瑪出版社最受推崇的“七星文庫”時,巴塔耶揶揄多年來對薩德作品的囚禁,說道:“這是聖經紙上的地獄”。現在這一套三冊便放 在開放書架上,要看便可去拿。
2005年3月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