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接受了這份工作,
那就成為回台灣後的第三份工作。
這不稀奇,妙的是,他們的辦公室還沒裝潢好,
也是個草創的公司。
也就是說,這三間公司,我都參與過草創艱苦的過程。
這讓我想到前一陣子閱讀陶朱公的歷史小說:
范蠡與句踐的故事與教訓。
范蠡認為句踐只可共患難,『不可與同利也。』
會不會這些老闆們也有如此性格?
根據范蠡所描述句踐的面貌:嘴尖如鳥。
也許可以作為判斷主管與老闆性格的參考。
另外,在復國成功後,范蠡建議另一位功臣文種不要眷戀地說:
『鳥盡弓藏』,
可以引申說觀察時勢、天時的變化,順應之才能平安吉利。
范蠡的哲學實踐情形是這樣的,
每年所賺的錢,一半捐給窮人;
在19年內,三次賺得巨大財富,將之分享給鄉親族人。
他的想法來自物極必反的泰卦,不使因為滿溢而轉入負面發展。
怎麼說呢?這是什麼意思?
在離職前,有位前輩依他的經驗分析台灣的產業。
他指出台灣的人才集中在幾大領域,例如醫學、IT產業,形成台灣超強競爭力,
但卻也造成保5、保4,現在的保2利潤局面。
從IT及唱片業觀察,當行業在往上爬的局勢,不用費太大力氣即可獲利,
當產業發展曲線往下走時,不努力早就被淘汰,
即使很努力也只是糊口飯吃罷了!
『有時進入一個還沒有人注意的產業與市場,不出聲地快快耕耘!可以吃下大部分的市場。』他說這是給30到40歲人的建議。
我想這應該就是順勢而為的道理。
陶朱公成為傳奇,不是他死守一個地方、一個產業、同一個老闆、公司,
而是不斷地注意外在環境,並參與一波一波的上昇力量。
以現在台灣這種大起大落的局勢,我正需要這樣的智慧。
比如說:有時好像鬼檔牆,不論如何努力都沒有出口,沒有進展。可是有時忙碌、不細心,卻可以忙中無錯地往前跳躍進步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