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紅色解放報:紅色翻譯)
這幾天一直在為國外地名傷腦筋,
到底自己用音譯就好,還是要參考教育部頒的標準翻譯,
或是依照學者專家的學術著作為準。
直接用音譯,省時卻不負責,
找專業資料再比對翻譯,卻耗太多精神。
找到的地名資料,我發現並沒有一致性。
許多都是依照英文發音音譯而成。
我在Keller那裡讀到:
『佛羅倫斯的英文唸做 Florence,這是這個城市後來翻譯為英文的念法,而義大利文的原文是 Firenze(發音類似 "ㄈㄧ" "ㄌㄣ" "ㄘㄟ"),所以徐志摩才會給它取了一個這麼美的名字--翡冷翠!! 』
根據聯合國的地名國際標準化,我才發現這是一門專業研究範圍,除了針對地名研究歷史及變遷之外,這方面的專業詞彙(Glossary of Toponymic Terminology)也已經相當完整。
(http://tgnis.ascc.net/document/%E5%9C%B0%E5%90%8D%E5%AD%B8%E8%A1%93%E8%AA%9E%E8%A9%9E%E5%BD%99.pdf)
像Keller所提到的這個例子,對應到幾個專有名詞,
endonym:當地語地名
endonym, standardized:標準當地語地名(指的是有許多不同語言或方言,但是以當地的官方語言為準)
exonym:外來語地名。例如London法文稱為Londre,北京若用Peking就是屬於這一類。北京的標準當地語地名為Beijing。
聯合國建議減少外來語地名的使用,像漢城改成索爾,前者就屬於外來語地名,應該改用標準當地語地名的後者。
當然,依照這個準則,要盡量將『佛羅倫斯』改叫『翡冷翠』。
也就是說不要什麼都直接用英文發音直譯,畢竟在英語之外,世界還很廣闊。